祝青,湖北省公安县人,现为88805j新莆京化工学院2010级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潘钦敏教授。祝青在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学院的培养下不断钻研专业知识,一步步创造性解决本领域的相关问题,在仿生表面材料制备及其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追随。正是凭借执着而倔强的科研之梦,祝青谱写着青春华美的篇章。 充满热情—学习与生活的良好契合 祝青2010年进入化工学院,正式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她认真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大量阅读相关研究领域文献,为博士课题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祝青不是只会学习的女博士,她积极锻炼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多次参与学院新闻的撰写以及学院全民演讲活动,在课题项目答辩中,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获得了评委老师一致认可。 此外,祝青是一个美剧迷,她认为适当的精神放松更有利于大脑的活跃。每个周末她都会守在电脑旁追踪最新的《生活大爆炸》,她欣赏这些科学天才的奇特思维,能将发明应用于生活。她还喜欢在闲暇时间搜寻美食,就像做科学研究一样,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想一探究竟。 脚踏实地—文献、实验及论文全面推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自从开始博士生涯后,祝青就习惯了在实验室朝八晚十,这样的实验室生活几乎占据了她绝大部分时间。 祝青有着每天看文献的好习惯,以此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祝青,一看到有价值的文献时,就会认认真真的将文献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在一个专用的笔记本上,迄今为止,这样的笔记已经积累了厚厚5本。祝青说每次重新翻阅这些笔记本,总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和认知。 正如《劝学》中所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对于实证要求极为严谨和近乎苛刻的化学和材料学科,需要更加注重试验的验证和正确阐述试验现象背后的科学问题。因此,当有好的想法和新的试验方法后,实验验证就显得极为重要。实验的过程总是重复而单调的,而对于祝青,这是一个真正成长的过程。她积极思考问题,勤于实验,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从不怕苦不怕累。为了保证课题的研究进展,祝青主动放弃寒暑假和周末休息时间,从此实验室里就多了她埋头苦干的身影。一次次尝试,一组组实验,从日出到日落,从清晨到深夜。她认识实验室的每套设备,对各类设备仪器的使用都了如指掌。正是这样的努力与坚持,她的专业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以及科研综合素质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祝青是从电化学方向转向对了仿生界面纳米材料的研究,博士课题所涉及的是全新的领域。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刚接触课题时,她完全不知所措,零基础零知识。后来在导师的指导下,她阅读了大量文献,对该领域从感知认识到深入了解,逐渐对课题展开了研究。 在整个博士生涯中,对于祝青而言最难的还不是实验,最让她铭记在心的是论文的撰写。祝青说虽然平均一年只发表一篇论文,但都是精雕细琢之作。在这个过程中她收获了很多,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做事精益求精,把有限的时间都用来做最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工作,她也品尝到了论文被拒之后心里的焦急不安和论文被接收之后内心的兴奋。祝青发表的每篇论文几乎都有十几二十来个版本,从结构、文字、数据、图表到参考文献都经过反复斟酌和校准。每一次发表论文的过程都是一次经验的增长,在这种历练中祝青逐渐成长,变得成熟稳重。 坚守信念—丰硕成果诠释付出与汗水 相信实践出真知的祝青,珍惜各类社会实践机会。曾于2011年参加哈工大访江苏博士团,到各个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曾于2013年7月参加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暑期社会实践。曾作为邀请嘉宾为学院硕士研究生举办科技论文写作讲座,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祝青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影响因子累计达34,引用次数达100次以上。获得科技奖励1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2项已经授权。研究成果多次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祝青荣获2012年度教育部学术新人奖,2012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2012年度玉祁新才一等奖。此外,祝青荣获2013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成为当年哈工大获此殊荣的12名学生之一。祝青表示,能得到认可固然很高兴,但也离不开学院和课题组多年的指导和帮助,这点成绩实在算不得什么,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祝青坚定着自己的科研之路,读博士之后,她谦虚地认为这只是刚刚踏入科学殿堂的门槛,以后要秉承科学精神和哈工大精神,投身于国家建设和民族的脊梁事业,强国之梦,无怨无悔。
-
2025-05-30
-
2025-05-30
-
2025-05-29
-
2025-05-29
-
2025-05-23